家乡代销店的记忆
2021-9-2
高辉
来自重庆
腾开网
谨以此文纪念家乡那些百货满目,小吃天堂,甜蜜味道的代销店!
为记事和说明的方便,本文的家乡仅指原上桥乡(公社)之范围,即上桥乡所辖的原上桥村(芋荷大队)、活水村(活水大队)、文龙村(文峰大队)、乾隆村(合农大队)、武城村(和平大队)、茶坪村(茶园大队)、柏大村(柏大大队)、炮台村(炮台大队)、月霞村(月霞大队)九个行政村。截止2021年8月,原上桥乡的九个行政村现仅为上桥村(上桥、活水、文龙)、武城村(武城、乾隆)、柏大村(柏大、炮台)、月霞村(月霞、茶坪)。
家乡的代销店,即小商小店,据老人们讲,历史悠久,起源很早。最早的不叫商店,叫“担担商”(挑着皮篓担担的流动货客),即流动商,与现在的送货下乡无异(过去是人力挑运,而今是汽车搬运,甚而是物流快递),挑着货物走乡串户吆喝着交易,“担担商”其人便被民间称为某某货客。如张姓者,便是张货客。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不但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与保障问题,而且特别注重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的食用安全。因此,“担担客”的营销方式逐渐淘汰,买卖货物趋于正规,按一定的地域地界,设立定点销售位置,固定商品销售方位,计划商品交易,便于上级督查,方便群众买卖,利于群众生活。
上桥乡的固定商店源于1951年开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于1951年6月开始筹建的乡供销社分销店。上桥乡的供销合作社分销店(家乡人习惯称作上桥供销社)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立的。随即便在每个村(大队)的中心点、即村(大队)办公室附近设立了由上桥供销社直接管辖的村级“代销店”(家乡人皆称为商店),这就是家乡解放后直接方便服务于民的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责职能是:在乡供销社的组织指导下,主要经营收购农副产品如粮、绵、油、茶、麻、叶子烟、皮张、猪鬃以及销售烟、酒、糖食(红糖、白砂糖、杂糖、水果糖、薄荷糖、麻糖、芝麻糖、花生糖)、酱油、麸醋等物资,还有五金等日杂常用生活用品。
1958年11月上级将原来由供销合作社归口管理的农村合作商店纳入各区供销社统一核算,商贩由各区供销社统一调配使用,资产、股金并入供销社。在此政策支撑下,上桥乡除原有9个村级(大队)代销店外,又增加了李氏、严氏、岳氏、颜氏四家农村合作商店,即分别固定设立在炮台村(大队)万家塆的李氏商店、原茶坪村(原茶园大队)第一生产队与月霞村(大队)第一生产队之间鼓风垭的严氏商店、月霞村(大队)大田坝的岳氏商店、乾隆村(原合农大队)倒开门的颜氏商店。其主要职责职能与各村(大队)的代销店相同。
我们读初中时早晚都要路过乾隆村(合农大队)倒开门的颜氏商店。春季学期下午放学后五点多经过此处,不管身上有钱无钱,都要和同学一起去光顾商店。有分分钱的购买几颗水果糖,有角角钱的购买一包两包饼干。无钱的就进店坐座,看看,望望,赶赶热闹,打打眼睛“牙祭”,哪怕是嗅嗅商店里烟、酒、盐、糖混合的杂味也算心安理得,没有别去。
因糖颗浸润着水果的滋味,飘溢着水果的芳香,故称水果糖,其时一分钱一颗,彩色油浸纸裹着,其状长六边形,糖身卷着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确保了糖质的纯洁干净;其质有纯硬和外软里硬两种;其色有白、橘黄多种,因品种不同而颜色各异;其味主甜,甜而不腻,还未完全拆开油纸,果香便扑鼻而来,真让人有点迫不及待一饱口福;拆开油纸,满满芳香,浸人心脾,让人嗅觉顿开,垂涎津溢,速速放进嘴里,含口慢化,细细吮吸,其味无穷,其甜无尽也!
糖质的甜爽,果味的芳醇,口感的巴适,心中的感觉,那简直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奢侈,一种食欲与味道的和谐与享受。可惜这种享受要等待身上有了分分钱才能得以成为现实。要知道,那时我们家乡的农民在生产队里扎扎实实做一天的劳作,才有可能收获3至4角钱。也就是说,我们家乡那时的劳动单位价值最多是4角钱。可见当时4角钱与1分钱的概念是什么了。大人是根本也不可能给学生零花钱的,哪怕是一分两分钱。学生分分钱从哪里来?折叠32开大小的书纸盒卖给药铺,每个药盒5厘钱,况且书纸非常稀缺,要想多折叠药盒多换钱也是渺茫,所以学生身上有一分或者几分钱都是属于富裕之列了。除了折叠药盒换钱,还可利用节假日到野外采挖药材挣零分分钱。如挖野丝瓜根茎,天麦冬、麻芋儿(又称麻芋子,中药名半夏)、何首乌;采摘野丝瓜、野菊花、艾蒿、石菖蒲等等,自然晒干到药铺或收购点卖钱。要知道,那时山地全被开垦,植被稀少,根本少有这些药材的栖息之地,且收购价格低廉,欲想从此处多挣点分分钱简直也是异想天开望尘莫及,所以,当时学生衣兜里注定只能是少有的分分钱了就算不错了。
当然卖小包饼干、购小袋带有红色经线的雪白亮眼的杂糖那是最奢侈的欲望了,多数家庭的学生是根本吃不上的。
那时的不少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经济牌香烟(我们家乡称作纸烟)每盒0.08元,文峰牌香烟每盒0.12元,来凤牌(湖北省来凤县产)香烟每盒0.26元,最贵、最体面、最讲排场、最有档次的就是重庆牌香烟了,其价格是每盒0.45元,当时能抽上重庆牌香烟者寥寥无几。那个时代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香烟都无过滤嘴,两头都可以点燃吸用。
盐巴每市斤0.18元,白糖每市斤0.56元(一般买不到,除非与商店有致密的关系),白酒每市斤0.64元,煤油(晚上照明用)每市斤0.38元。还有那些针头麻线:绑针(小针)、鞋底针(大针)、线卷分别是5厘、一分、3分。我们就是在分分钱的背景下生活长大的,并在云阳(我家与云阳县后叶公社的先锋大队近在咫尺,当时的云盐质量好,价格便宜,最适宜做咸菜、腌腊肉)、开县的商店里称盐、打煤油、买针头麻线、顺便买颗水果糖中度过了最为真实原始的童年,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山区人民生活的平稳质朴、静谧无争、安安稳稳的平和环境。
最有趣的最难忘的是那些嗜酒如命的酒徒,到商店打酒喝酒的场景。酒量小的打个一、二两,用商店里的黑褐色的土碗盛着,首先如获至宝地端在手上,眉开眼笑全神贯注地送到嘴上,用鼻孔深深地久久地呼呼地吸着酒味散发出的浓香,犹如猎人获得猎物后的细细把玩,吸完酒味的芳醇之后,再不慌不忙地放下酒碗,从粗蓝白布的衣兜里拿出黑白不大分明的布包,一层一层地捻开包裹不甚均匀的布块,拿出分分角角的钱来,付了酒款,便从另一个衣兜里摸出已经卷曲着的山烟(我们当地称为叶子烟,一般是自种自用),并拿出短短的充满着烟呛味的烟杆来,一边掐裹香烟,一边和商店的老板搭讪着家常,不时的斜瞄着散发着浓郁酒香的那只土碗,边聊家常边裹烟叶,边裹烟叶便窥视着酒碗,不知不觉中,将裹好的烟叶装进烟嘴,拿着商店里的火柴擦燃点上烟叶,吸一次烟,品一口酒;品一口酒,吸一次烟,烟雾袅袅,酒香飘散,在辛辣浓烈烟酒的刺激下,喝酒者的神态似乎忘记了生活中的所有,忘却了眼前的一切,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他好似浸入了一种物质满足,又好似进入了一种精神享受。随着烟叶的一燃一熄、烟星的点点光亮,土碗里的那点小酒便所剩无几了,喝完了碗里的浓酒,用右手使劲地在空中荡荡晃晃几下空碗,拿到嘴边,也不知是嗅碗还是舔碗,眯缝着充满血丝的眼睛,涨红着似肿非肿的脸蛋,模模糊糊地喃喃呓语着,便摇摇摆摆歪歪扭扭翩翩倒倒地离开了商店。
这些都是我的亲眼所见,至今难忘。这个嗜酒者就是我们生产队的王姓人氏,嗜酒成性,一到店就喝,一喝便醉,一醉便倒。但酒醉心明白,硬要强撑着雄起,似乎向世人发出“我没有醉!我没有醉!”的誓言。每当他去商店喝酒,总少不了我们这帮小细娃的陪伴,都觉得他喝酒那专注的神情、那品酒的姿势、那吸烟下酒的节奏、那模模糊糊的呓语、那颤颤抖抖的神态、那扭扭捏捏、似醉非醉的身影很吸引人的眼球,我们觉得这个人很好玩,很可爱!至今还是那个印象。有时看着他喝酒的小娃儿多了,店家便板着面孔,重重地冒出“还不快走,他喝醉了就是癫子,要打人的!”几句沉闷的话来,不知底细的立马散开,各奔东西了,唯独我们,每次都是等他翩翩倒倒了才走人。
也有嗜酒者打酒后就在店里用水果糖或饼干下酒,这类嗜酒者不多。
随着交通事业的舒展,公路四通八达进村入户,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方式的转型,经营方式的改变,商业政策的放开,到1980年之后,家乡原有的所有商店均因处在原来古老的人行道上,买卖逐渐显得冷清而淡化,不久便被公路旁边的新型商业摊点取而代之了,从而结束了家乡无公路运输商品的历史。
1985年之后,商业营销政策进一步放宽,商业买卖渠道、商业网点布局进一步开放,我们家乡从活水村的白果树垭口至炮台村大山煤厂近30公里的公路边就开设了大小不一的十多家商店,还有原上桥乡政府驻地的上桥,更是兴起了个体商业、集体商业(乡供销社商店、社队企业商店)“两条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百货新颖,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大到三人座的沙发、奢侈货物如黑白电视机、单卡双卡收录机、收音机,小到形形色色的针头麻线,诸如头上戴的,颈上围的,身上披的,脚上穿的,还有照脸的圆镜,贴脸的粉饼,喷头的摩丝,擦鞋的光油,画唇的口红,洗头的发液,洗澡的沐浴露等等,要有尽有,想啥有啥。
1990年之后,商业生意买卖兴隆,购销两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日用电器飞入寻常百姓家。乡村公路上来来往往飞速奔驰的50(我们家乡人称为红狗儿车)、70、90、125型摩托车的精灵渐次多了起来。
1998年至2000年之后,家乡武城村修建了集镇,上级批准了每月逢1(即1、11、21号)为农副产品交易日,兴起了商业“三条街”,方便了附近云阳县、开县部分群众的商品买卖,结束了原上桥乡境内没有农贸市场交易的历史,落下了赶集(家乡人称为赶场)要远赴温泉镇、么点子(现开州区白桥镇驻地)、云阳县岔路口、窄口子(云阳县农坝镇)、后叶沟(云阳县后叶镇)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帷幕。
武城村集镇兴市不久,原上桥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上桥村也批准为每月逢7(即7、17、27号)为赶场日。每逢赶集日,方团左右四面八方的流动商贩云集于街面两边,吆喝声不绝于耳,但大量农村人口外出,不少家庭涌入城镇居住,兜售商品的摊点多,购买商品的赶场人少,特别是2020年之后,店商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涌出,各种快递遍布于城乡旮旮旯旯,实体商店生意少有购买者光顾,其实体商店数量也骤然剧减,山乡各处商业摊点出现了少有的颓唐滞后的萧条景象。昔日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乡村景象早已烟灰云散。
也许是商业历史的有意安排,或许是商品交易的无意回归,乡村那些开着封闭型大货车的“实体流动商店”有如过去原始商业时代的“担担商”一样,在有人居住的公路上不分白日昼夜的来回车轮滚滚,咆哮着奔跑于山区崎岖蜿蜒的公路之上,推销货物的喇叭声响彻山谷,传遍于山村的角角落落,热情真诚地给生活在山区的老人和小孩们送货上门。“醪糟、汤圆面、米豆腐、白豆腐、魔芋豆腐、凉粉、包面皮、饺子皮、瘦肉馅、发糕、馒头、各种小吃,还有粗细面条、各种拉罐啤酒、拉罐饮料,还有多种水果”,满车货物,品类齐全,价格便宜,服务周到,方便之至不言而喻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或是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都备入大货车的“实体流动商店”之内。新型运输商业“实体流动商店”的出现,是特定时期所出现的特别受山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兜售模式,虽与“无公路时代”的“担担商”经销模式相同,但现在的“流动商店”货物质量更安全,货物数量更齐全,完全能满足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特别是过去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醪糟、汤圆面、米豆腐、白豆腐、魔芋豆腐、凉粉、包面皮、饺子皮、瘦肉馅”等等这些制作工序十分繁杂的食品,随时都能以钱换物,对于山区老人与小孩而言,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身心负担,不亚于雪中送炭。
家乡代销店的记忆,折射了家乡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反应了家乡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分分钱时代吃水果的滋味,嗜酒者用叶子烟下酒的场景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难以忘怀!
——2021年8月中旬写于开州新城。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